重度哮喘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可达到更高的临床缓解目标
文/潘锋
哮喘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全球哮喘患者数量庞大,仅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达到4.2%,重度哮喘患者比例约为3.4%~8.3%,成人患者人数约394万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在日前重庆举行的“2023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说,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国家层面制定的相关健康行动计划以及几代临床呼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对哮喘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疾病管理链条。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重度哮喘患者面临着巨大的治疗缺口,就重度哮喘而言仍有近八成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在重度哮喘诊疗和病情控制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介绍说,早在2014年,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指南便正式提出了“关注患者个人的哮喘目标”的个体化治疗理念,首次将最小化未来风险加入到哮喘的治疗目标中。在GINA2023的最新指导意见中则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应同时兼顾症状控制与最小化未来风险。2020年发布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强调,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说,中国哮喘患者的依从性普遍不高,接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或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的患者,近一半患者(42.3%)激素治疗依从性不佳。即便是依从性好的重度哮喘患者,也就是及时规范接受高剂量吸入和口服激素治疗的这一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大多数(74.5%)仍不能够实现较好控制。赖克方教授指出,不仅仅是患者的依从性和激素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安全性也是一大因素。就目前来看我国重度哮喘患者激素类药物使用率很高,但激素类药物更多的是无差别的抗炎作用而缺乏了特定性。
目前,国际上比较倾向于根据气道内浸润的炎症细胞种类及比例将重度哮喘分成不同的分型,如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在所有哮喘患者中是最常见的类型,在重度哮喘患者中比例高达76.8%,其他类型有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中性粒细胞哮喘、混合两类炎症细胞浸润的混合粒细胞哮喘以及没有典型炎性细胞浸润的寡细胞哮喘。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反应性存在差异,识别并区分哮喘的分型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根据 2022 年GINA阶梯治疗方案,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可通过针对2型炎症通路生物靶向治疗获益。目前针对性清除EOS的靶向药物包括抗IL-5和抗IL-5R单抗,对于过去一年出现急性发作,以及血嗜酸性粒细胞≥150且≤1500/μl, 或 FeNO ≥25 ppb, 或正在接受维持OCS治疗的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这一类生物制剂。
学术年会期间,赖克方教授分享了哮喘生物制剂研究MIRACLE Ⅲ期试验最新数据。该研究聚焦于IL-5R治疗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未受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数据已在第33届欧洲呼吸学会学术年会(ERS 2023)上率先发表。赖克方教授介绍,“既往3期SIROCCO和CALIMA(SIR/CAL)研究已证实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2个月后,能为SEA和≥2次急性加重的成年患者带来临床缓解,无急性发作、无需维持OCS使用、肺功能稳定以及持续无明显的哮喘症状为临床缓解。而此次研究则进一步评估了接受本瑞利珠单抗治疗长达24个月的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赖克方教授认为结果令人惊喜,表明重度哮喘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可达到更高的临床缓解目标。
出席年会的多位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型生物靶向药物在我国的陆续上市,国内外各类指南中也开始逐渐纳入了不同类型的靶向药物,并推荐通过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模式,以更好地实现针对哮喘不同表型的个体化治疗。但如何将这些药物应用于不同的患者群体,从而实现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治疗仍是临床医生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沈华浩教授说,“目前我国2024年哮喘诊治指南正在筹备撰写阶段。我们将秉持着谨慎、严谨的态度把那些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数据和诊疗方案纳入指南,推动重度哮喘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中国重度哮喘患者的困境与难题。”